成都兩大項目入選全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
2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在湖北武漢召開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會上公布了由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遴選的51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
其中,成都有兩個案例入選,分別為“成都市金牛區:文化賦能以文美城打造新型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生態集群”“成都市新都區:堅持標準引領深化機制建設‘4個+’推進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成都市還是此次會議5個發言單位中唯一的城市代表。
為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2021年9月,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聯合啟動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遴選工作。遴選工作開展以來,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會同黨委宣傳部門、發展改革部門按照“重在基層、分類推進”的原則,廣泛動員、踴躍申報,共推薦了196個案例。經專家認真遴選,確定51個案例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這些案例涵蓋制度建設、公共文化空間、全民藝術普及、全民閱讀、鄉村文化建設、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與社會化等多個方面,集中展示了近年來各地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和創新成果,為探索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路徑提供了重要借鑒。
成都兩區(市)縣獲此殊榮
金牛與新都做了哪些努力?
一起來看看!
近年來,金牛區堅持以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為統攬,創新“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融合、共建共享”工作思路,多措并舉打造新型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生態集群,推動城市空間形態、業態、文態加快蝶變。
截至目前,金牛區累計打造新型公共文化服務空間200余個,包括基層綜合類100余個,公共閱讀類30余個,商圈跨界類80余個,開展文化惠民活動5000余場次,累計服務群眾突破8000萬人次,4個城市“美空間”獲評全國及長三角“最美公共文化空間”。
“文化+公園”
打造高品質公共服務新空間
金牛區將打造公共文化服務空間與公園城市建設有機結合,有機植入人文藝術場景,努力為市民提供更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
其中,瞄準國際一流、實施文化規劃升級,打造彰顯蜀風雅韻的天府藝術公園,形成公園城市建設新樣板、全國高端文化藝術聚落生態集群。讓渡于民,呈現全新布局的亞洲最長慢行街心公園新金牛公園,聯合國家工匠與非遺傳人,布局6大膠囊博物館,充分展現川西林盤的天府文化元素,弘揚巴蜀文化精粹。
天府藝術公園
新金牛公園
“文化+更新”
打造多元化人文美學新場景
金牛區將公共文化服務空間打造與城市有機更新相結合,充分挖掘歷史文脈,按照“傳統文化、現代表達”提煉文化元素、傳承歷史肌理,打造可感知、可體驗、可追憶的天府文化公共服務空間,讓千年文脈煥發時代生命力。
其中,微改造西南街,推動“稀爛街”變身幸福示范“西南街”,成為成都最具市井煙火氣的“老西門”。在曹家巷引入知名品牌“地瓜社區”,形成以“匠人文化”為主題的“小而精、特而美”特色文化空間。
撫琴西南街
曹家巷地瓜社區
“文化+市場”
打造可持續管理運營新模式
金牛區堅持將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有機結合,在突出政府主導規劃的同時,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建設運營,通過共建共享共贏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建設更有效率、更可持續。
在新橋社區,以攝影為主題,布局府河攝影公園、當代影像館和攝影藝術主題街區,重新擦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攝影)”的金字招牌。在人民北路打造中國西部高級定制中心和時尚服飾設計師工作室集聚區,成為時尚商圈文化新空間。根植傳統,在西安路推出“絲韻錦市”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主題消費場景,構建集游、娛、購、康養于一體的特色文化空間群落。
新橋社區文化空間
西安路棗子巷
成都市新都區作為全國唯一承擔文體領域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專項試點的區縣,圍繞文化強國、體育強國戰略,率先利用標準化積極探索“‘清單+體系’夯基礎、‘政府+社會’鼓底氣、‘聯盟+數字’提質量、‘品牌+融合’促發展”的“4個+”建設模式,破解了文體領域基本公共服務“服務信息不對稱,資源分散,群眾需求難表達、難滿足”等難題,逐步健全和推廣文體領域基本公共服務的技術標準,充分發揮標準化在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中的作用,支撐并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的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
新都區圖書館以標準開啟“全民閱讀”新模式
新都區圖書館與高校、企業等合作共建分館,形成多元化、多主體的跨界公共文化服務新格局,讓群眾在家門口“看書還書”成為現實。同時,將智慧技術引入圖書館的建設、服務、運營、管理之中,為讀者提供就近、便利的服務。
新都區圖書館制度化建設
桂湖街道以標準明晰社會力量參與新路徑
桂湖街道聚焦普惠性、基礎性、兜底線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免費為轄區內群眾提供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同時,盤活街道閑置場地資源,推動多樣化、人性化的高品質服務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桂湖街道